镜头背后的《戏·承》故事
微视频《戏·承》
近日,由教育部举办的“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微视频大赛”落下帷幕。由我院思政部副教授吉蓓老师指导的、我院表演系2018级戏曲形体教育专业学生秦江波与远永巍、李振峰、张军力、张同进共同创作的微视频《肩负使命》(后更名为《戏·承》)作为北京市推选的5部作品之一,最终获得优秀作品奖。该作品还曾获得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网络戏剧秀赛区“优秀作品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单元“使命在肩 奋斗有我”学生原创短视频大赛“入围作品奖”。
优秀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映照和表达。在传承京剧的路上,两代人的责任与选择,动摇与坚持,在《戏•承》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主创团队又有着怎样的创作感受?为此我们采访了秦江波同学及其团队,一起来听听他们创作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使命
耳濡目染
在谈及本部作品的灵感来源时,秦江波自然而然地提到了戏曲的传承问题,“我们戏曲人基本都是从小与戏曲结缘,无论是童年记忆里的被老师追着训啊,还是在课余独自练啊,这些都对我们的在专业上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老师的严格教导和自己的不断努力,戏曲表演的一招一式才会标准。正是这样,徒弟才能望着师父的背影不断成长,师父的师父传授给他的技艺,也就这么经过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秦江波从小学习戏曲,早早就离开家,年幼的孩子离家总是让人不舍和担忧,父母送自己离开的背影让他难以忘怀。 负责文案工作的李振峰说:“我发现许多戏曲演员都来自梨园世家,从小学戏,被父母寄予很深的期待。”这是戏曲传承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他们将视角聚焦在父子关系之上,在练功房这个演员最为熟悉的地方,展现两代人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坚持。
温馨回忆
大家背负着使命出发,秦江波与团队中的成员张同进都曾有过参军入伍的经历。在疫情期间他们也注意到,自己的战友奔赴抗疫一线,这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军人要忠于国家,忠于为之奋斗的事业,回到校园的二人就更坚定了,要将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文系家国而传世,《戏·承》便由此诞生。
秦江波
张同进
剧中所表达和传递的情感是厚重的,但创作过程其实氛围很轻松。剧中分别饰演父亲和儿子的张军力、远永巍其实是表兄弟,两人都是自幼学戏,从小就一块儿练功,一块儿玩耍,因为太过熟识,排练时常常笑场。秦江波说:“每当笑场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尴尬和不好意思,但是我却感恩大家一起排练的日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我们一起创作的过程也是十分难得、难忘的美好回忆。”
提到这个作品屡次获奖,秦江波依然难掩激动。拍摄这个作品并参加各类比赛对整个团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体验,尤其对秦江波本人来说,一个戏曲演员转身拿起摄像机,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平时爱好摄影摄像的他第一次作为导演参与一部完整的微视频的创作。“很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指导,团队成员的信任,还有学长和朋友们给我的帮助和陪伴。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让我有了这个把梦想照进现实的机会,让我能够有机会记录下我心里关于戏曲传承的故事。”秦江波说,“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整个团队不管是个人能力方面、团队协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是对于戏曲传承都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戏·承》借助舞台之外的载体记录了戏曲人的传承与坚守。在继承和弘扬的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近戏曲、了解戏曲、喜爱戏曲,这是年轻一代戏曲人的职责和使命。有许多如秦江波和他的团队成员一样的国戏人一直在朝这个目标默默努力,不断前行。
创作团队成员
远永巍
表演系2016届
戏曲形体教育
张同进
表演系2018级
戏曲形体教育
张军力
李振峰
戏曲文学系2018级
戏曲文学
文案:申复璇
制作:李冠澎
编辑:袁路逸辰 郑健 张钰滢
责编:早言 子衿
编审:沁妤
主编:党委宣传部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